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创建于1960年7月,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大中医临床基地之一。近六十年来,医院坚持“名医、名科、名院、名药”的发展战略,走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中医特色鲜明和中医优势突出的全国著名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医院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十四连冠”;2007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2008年被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2009年成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单位;2012年在中医院等级复评审中评审成绩位列全国三级中医医院首位;2015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2016年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2017年5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017年6月刘嘉湘教授荣膺第三届“国医大师”称号。2018年通过JCI(Joi
tCommissio
I
ter
atio
al)评审,成为首家通过JCI学术型医学中心认证的中医医院。2019年荣获上海企业创新文化“二十佳创新品牌”称号。总院坐落于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25号,分院坐落于浦东上南路1000弄上钢二村45号。东西两院占地面积共77.93亩,核定床位数1250张。医院中医特色鲜明,在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骨退行性病变、肾病、胆石病、风湿病、眼病、乳腺病、肛肠病、脾胃病、肺病、疮疡病等方面有独特优势;同时医院有冬令进补膏方门诊、冬病夏治门诊、中医特色体检门诊等服务。年门急诊人次405万余,年出院人次6.3万余。科室设置齐全,有临床科室48个,医技科室7个,药剂科室3个以及心导管室、ICU、CCU、RICU、血液净化中心等,配备DR、CT、ECT、MRI、直线加速器、PET-CT等大型设备。目前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诊疗中心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3个、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7个,上海市中医临床优势专科(专病)8个、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4个(其中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2个)、上海市“重中之重”医学重点学科1个;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重要薄弱学科1个、上海市中医薄弱领域专科1个;国医大师1名、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40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名、长江学者3名、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1名、岐黄学者3名、上海市名中医32名、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2名、上海市领军人才5名、博士生导师64名;各级各类名老中医工作室40个。2001年首创名老中医工作室的传承模式,以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为载体,全面实施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创新工作,并迅速在上海市和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先后成立40个名中医工作室,其中17个入选全国名中医工作室建设推进项目。作为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主基地与分基地,承担9项中医流派传承及特色技术研究工作。于2000年7月成立龙华中医医院集团,集团内包括5家二级中医医院,1家二级中西结合医院。近年来先后托管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通过专科专病建设和人才培养,扶持集团二级医院特色专科专病的创立和发展。积极开展长三角一体化工作,先后与宁波市镇海区卫生健康局、温岭市人民政府合作,成立宁波分院(镇海区中医医院)及台州分院(温岭市中医医院),大力开展跨省市协作。同时,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承担本科生(含5+3一体化)、研究生、留学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教学工作。目前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3个博士后流动站。先后成立陆德铭、施杞名师工作室,陈湘君、唐汉钧、吴银根名师研究室,以名师研究室为依托,展开教学查房和示范课程讲座,并进行名师教学思路研讨,旨在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近年来,结合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在《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荣获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基础上,2020年《中医外科学》荣获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称号;以教材建设为载体,实现学科建设成果向教材体系转化,主编主审“十三五”国家行业规划教材37部,荣获各类教学成果奖10余项。2007年学院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通过上海市研究生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5年成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2016年通过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评估;2020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中医)。医院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为契机,着力开展重点病种(恶性肿瘤和骨退行性病变)和拓展病种的相关研究工作,重点建设上海市“重中之重”中医慢性病防治临床医学中心,科研与临床相结合,力争在研究中有所突破,以点带面,联动共赢,全面带动研究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临床及科研能力,建立健全“医研双赢”的中医临床科研运行新模式。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等一批标志性成果。医院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病人至上、继承创新、追求卓越”的使命,秉承“严谨、仁爱、继承、创新”的医院精神,目标建设成高水平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创建于1960年7月,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大中医临床基地之一。近六十年来,医院坚持“名医、名科、名院、名药”的发展战略,走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中医特色鲜明和中医优势突出的全国著名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医院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十四连冠”;2007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2008年被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2009年成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单位;2012年在中医院等级复评审中评审成绩位列全国三级中医医院首位;2015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2016年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2017年5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017年6月刘嘉湘教授荣膺第三届“国医大师”称号。2018年通过JCI(Joi
tCommissio
I
ter
atio
al)评审,成为首家通过JCI学术型医学中心认证的中医医院。2019年荣获上海企业创新文化“二十佳创新品牌”称号。总院坐落于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25号,分院坐落于浦东上南路1000弄上钢二村45号。东西两院占地面积共77.93亩,核定床位数1250张。医院中医特色鲜明,在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骨退行性病变、肾病、胆石病、风湿病、眼病、乳腺病、肛肠病、脾胃病、肺病、疮疡病等方面有独特优势;同时医院有冬令进补膏方门诊、冬病夏治门诊、中医特色体检门诊等服务。年门急诊人次405万余,年出院人次6.3万余。科室设置齐全,有临床科室48个,医技科室7个,药剂科室3个以及心导管室、ICU、CCU、RICU、血液净化中心等,配备DR、CT、ECT、MRI、直线加速器、PET-CT等大型设备。目前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诊疗中心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3个、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7个,上海市中医临床优势专科(专病)8个、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4个(其中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2个)、上海市“重中之重”医学重点学科1个;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重要薄弱学科1个、上海市中医薄弱领域专科1个;国医大师1名、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40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名、长江学者3名、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1名、岐黄学者3名、上海市名中医32名、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2名、上海市领军人才5名、博士生导师64名;各级各类名老中医工作室40个。2001年首创名老中医工作室的传承模式,以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为载体,全面实施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创新工作,并迅速在上海市和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先后成立40个名中医工作室,其中17个入选全国名中医工作室建设推进项目。作为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主基地与分基地,承担9项中医流派传承及特色技术研究工作。于2000年7月成立龙华中医医院集团,集团内包括5家二级中医医院,1家二级中西结合医院。近年来先后托管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通过专科专病建设和人才培养,扶持集团二级医院特色专科专病的创立和发展。积极开展长三角一体化工作,先后与宁波市镇海区卫生健康局、温岭市人民政府合作,成立宁波分院(镇海区中医医院)及台州分院(温岭市中医医院),大力开展跨省市协作。同时,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承担本科生(含5+3一体化)、研究生、留学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教学工作。目前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3个博士后流动站。先后成立陆德铭、施杞名师工作室,陈湘君、唐汉钧、吴银根名师研究室,以名师研究室为依托,展开教学查房和示范课程讲座,并进行名师教学思路研讨,旨在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近年来,结合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在《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荣获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基础上,2020年《中医外科学》荣获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称号;以教材建设为载体,实现学科建设成果向教材体系转化,主编主审“十三五”国家行业规划教材37部,荣获各类教学成果奖10余项。2007年学院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通过上海市研究生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5年成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2016年通过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评估;2020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中医)。医院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为契机,着力开展重点病种(恶性肿瘤和骨退行性病变)和拓展病种的相关研究工作,重点建设上海市“重中之重”中医慢性病防治临床医学中心,科研与临床相结合,力争在研究中有所突破,以点带面,联动共赢,全面带动研究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临床及科研能力,建立健全“医研双赢”的中医临床科研运行新模式。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等一批标志性成果。医院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病人至上、继承创新、追求卓越”的使命,秉承“严谨、仁爱、继承、创新”的医院精神,目标建设成高水平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
一、科室概况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肛肠科是海派中医“顾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是上海市中医肛肠临床基地,上海市中医肛肠质控中心组长单位和上海市市级医院中医外科专科联盟盟主单位,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医师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被评为中国中医医院中医肛肠学科学术影响力全国第一、艾力彼中国医院最佳临床型肛肠专科(2021年度),中医药系统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典型。科室目前有东西两院三个病区,开放床位90张,年门诊量7万人次,年手术量5000余台。现有医师25名,其中高级职称17名,研究生学历19名,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1名,博士研究生导师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0名,上海市名中医2名,上海工匠1名。科室拥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上海市名中医工作室2个。科室骨干有21人次前往英国圣马克医院、美国克利夫兰医学研究中心、耶鲁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明尼苏达大学医学中心、密歇根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日本高野病院等国际知名学术中心访问学习,掌握肛肠疾病的国际顶尖技术和方法,吐故纳新、衷中掺西,不断促进中医肛肠事业可持续发展。科室坚持传承创新“顾氏外科”精髓,勇于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完善常见肛肠良性疾病、盆底疾病、炎症性肠病等中医外科特色诊断和治疗体系,围绕肛肠疑难和危重急症采用中西医结合诊治,并开展机制和临床研究。在陆金根教授带领下,对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结合多学科联合治疗,有效降低死亡率、提升治愈率并缩短愈合时间,提出的中医病名“肛疽”已被4部国家教材收录。科室团队近年来围绕“拖线疗法”等系列中医微创技术,研发诊疗器械,优化诊疗方案,提升临床疗效。相关成果获国家教育部、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医学会等科技奖励8项,并列入国家级推广技术在全国广泛运用。科室先后主持国家“863”“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省部级以上课题30余项,荣获省、部、市级奖励27项,主编、主译、副主编教材与专著18部,发表核心期刊及SCI论文274篇。研发临床新药1个。拥有美国发明专利1项、国家专利27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培养博士后1人,博士研究生30人,硕士研究生88人,各级师承23人。牵头制定行业指南共识和规范5项,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上海市劳模集体”、“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等称号。龙兴华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肛肠科秉持对海平中医顾氏外科的传承与创新,坚持对肛肠外科事业的执着和追求,锐意进取,奋楫笃行,励志焕发中医肛肠的勃勃生机!二、医疗特色科室主要医疗方向:1、混合痔、肛瘘、肛周脓肿、肛裂等优势病种的中医药微创特色治疗。2、排便障碍性疾病的中医药多学科综合治疗。3、克罗恩病肛周病变的中西医结合内外科联合治疗。4、婴幼儿肛周疾病的中医药特色微创治疗。5、肛周重症感染疾病如会阴部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及疑难疾病如直肠阴道瘘、骶前囊肿、直肠脱垂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科室坚持传承应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中医顾氏外科特色技术、疗法和药物,根据临床需求不断改良创新,提升疗效。拥有自主研发的复黄片、促愈颗粒、红萸饮等22种特色院内制剂,其中复黄片处于新药临床转化阶段。科室创新和改良包括拖线疗法、置管引流、垫棉压迫、药线引流等中医特色疗法12项,开展了包括视频辅助下肛瘘治疗技术(VAAFT)、激光瘘管消融术(FiLaC®)等11项国际前沿诊治技术。218E2三、特色门诊陆金根名中医工作室门诊排便障碍多学科门诊婴幼儿肛周疾病多学科门诊排便障碍专病门诊